緣起

我們喜歡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他有什麼特別或是比別人有什麼好處,就只是因為喜歡上了。

我對張愛玲的感覺就是這樣。 雖然有許多人或文章討論張愛玲的作品如何如何地出色,但我開始對她有印象時,是因為對她這個人的喜歡。喜歡她的大隱於市,喜歡她遇事時的心狠手辣,喜歡她對孤獨的堅持…


這些特質都是我心中嚮往卻又作不來的。所以我喜歡她,她作了我想作卻沒有勇氣作的事。 如若有人說張愛玲是病態,或許我與她生著同樣的病吧。

再者,在看張愛玲的小說之前,我對一般小說中女性角色的描寫,感到相當不耐的。永遠的純情,永遠的無邪,永遠的楚楚可憐… . 這些描寫令我因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而感到不安。

直到看到張愛玲的小說,我才原諒了自己人性裡的一些小奸小惡;對生命千頭萬緒的不安也方才有了著落。   

張愛玲到了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止創作,許多人認為她的創作生命結束了。我倒不是有迴護她之意,但我個人始終認為這是張愛玲另一種形勢的自殺。 她去美國之前我想她對自己或國家都有很深的失望;而到了美國之後,我想她對自己的失望可能更深更重 早年她在《 流言》 中,說她沒有受過錢的苦,但是到美國後其實她吃盡錢的苦頭。 

而在情感上,她離開胡蘭成時曾寫了一封信給他:『我已不愛你了,我相信你也不愛我了。離開了你,我也不會再愛別人。』但她到美國後卻嫁給了一個年紀大她很多的落魄文人賴雅,直到如今都沒有人能解釋她為何作了這個選擇。 

無論生活或感情上的,我想張愛玲都想要與過去作一個分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忘記。 這是我相信她不再創作的主要原因。 她不願面對過去或當下,所以在文字上封殺自己。這很可能也是她在美時,從不向人提及自己的名氣及曾有的創作的原因。 張愛坽一生孤寂,於她卻是 「求仁得仁」 。

因為不願揭發自己,寧可孤寂。真正的大隱,不過如此。                  

(2004.12.10)


後記:

一開始架張愛玲二三事,完全是無心插柳,起初是為了測試blogger的功能,再者,看完《對照記》一直想說些什麼,於是便將這裡當作整理讀書心得的角落,不料,薄薄一本《對照記》,竟連寫了三篇。加上紅白玫瑰、佟振保,《傾城之戀》,幾篇文寫下來,也就成格了。

我原堅持不轉貼他人的文章,但後來也轉貼了,畢竟有些討論散佚網海,有時再要找並不容易,且相關討論,我不是專家,當然讓專家現身說法,會更具說服力。

於是這裡也成了收集討論文章的書架。
 
這裡一直以一種無聲無息的狀態持續蔓延。越簡單的事物越有光,一如張愛玲自身的寂靜。

七年了,張愛玲二三事 以冷然之姿收納了各種孤寂,屢見黃昏,屢見一天又新的開始......

(201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