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2004

花魂化蝶,尋找來生

每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生
--張愛玲 


張愛玲逝世十年了,真是一轉眼間的事。那一年五月我剛到溫哥華,九月初聽到她的死訊。

要說傷心,也說不上。但就是心裡沉甸甸,悶悶不樂了好些日子。

好像一直都有張愛玲已死的傳言。第一次聽到張愛玲的名字,就是在某個場合裡聽到人家在說:張愛玲舉鎗自盡了。又有說:沒有吧?只是瘋了而已。

於是開始好奇,誰是張愛玲?為什麼大家只能猜測她卻不能真知道她?就這樣一頭栽進張派文學裡。

張愛玲是一個讓人很難"喜歡"的人。妳喜歡一盆花,好生照料,它會開得很美麗,以報答妳的關愛。但張愛玲對任何示好,均不回應。惡言批評,她也不回應。她是生活在萬丈紅塵以外的境域,十里洋場的繁華是非,與她無關。


孤絕之美 在水一方

張愛玲生前少數有聯絡的朋友,也僅以書信往來。曾有朋友自巴黎畫廊寄了一幅名畫的印刷畫給她,知道她喜歡那位畫家。張愛玲原封不動寄還給他,理由是,身外之物越少越好。

平日生活,她都用紙巾紙盤,聽收音機,看電視,不出門,不旅行,不與人往來;對不信任的朋友或讀者則不接電話,不回信,不應門。沒有家具,餐桌是一個紙箱,睡覺就睡在地毯上。她在繁華的大城市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有著膾炙人口的作品,與華人世界裡極高的聲譽,張愛玲卻不為所動,多年來保持極高的神秘,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在水一方的孤絕之美。最後她連死亡,都選擇了美國老人最通俗典型的棄世方式,孤狐單單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張愛玲身後的名聲,好似比在世時更被人知。人不在了,所有的故事由人去編,所有的傳奇由人去猜測。即便在世她也不會辯駁,只是去世後,大家更無所忌諱。

關於她的心事,能說的她都說在她的小說裡了。至於讀者懂不懂得她,我想,她並不在意。

文學地位

關於張愛玲的文學地位,我錄了幾位當代文人的評論:

夏志清:

凡是中國人都該讀她的書。她的小說都是非個人的,自己沒有露過面,但同時小說?每一觀察,每一景象,只有她能寫得出來,真正表達了她自己感官的反應,自己對人物累積的經驗和世故。 

瘂弦:

張愛玲出身中國世家, 深受中國傳統文學影響,又精通外文,在上海吸收西方文學技巧,中國人看了她的小說覺得”非常中國”,譯文又”非常世界”。她的作品”既熟悉又新鮮”。是中國文學前現代主義的優秀作家。

何懷碩:

張愛玲的獨特,正是她有所成就的原因。她活在留戀的上海世界裡,雖然陰暗,狹窄,但很深刻。她忠於自己的感受,無視外界變遷,卻對複雜的情緒有特別深刻的體驗和領悟,影響了當作不少作家。白先勇是最明顯的一位。

龍應台:

作家分為三種--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張愛玲是偉大的作家。



p.s/張愛玲於1995年9月9日在自己的公寓被被發現已氣絕多日。 但『神情安詳地躺在地上,蓋著毯子,就像睡著了一樣。』


2012年8月10日註:

發現這篇文最上面的標語與引語是錯誤的。
『花魂化蝶,尋找來生』是當年寫文時,根據炎櫻所言而下的標題。而『每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生』,這話可能也是僅憑記憶而寫,原文應是炎櫻說的,而非張愛玲:『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也就是說,蝴蝶是回來尋找自己,而非前生。而我誤作「前生」,或許潛意識裡希望張愛玲能以某種形式潛回今生。

看到網路上好些人把這話引了去,雖也無傷大雅,但畢竟不是原文,怕自己成了以訛傳訛的訛頭(蔣曉雲語),特此說明一下...^^

1 comment:

flower said...

發現這篇文最上面的標語與引語是錯誤的。
『花魂化蝶,尋找來生』是當年寫文時,根據炎櫻所言而下的標題。而『每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生』,這話可能也是僅憑記憶而寫,原文應是炎櫻說的,而非張愛玲:『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也就是說,蝴蝶是回來尋找自己,而非前生。而我誤作「前生」,或許潛意識裡希望張愛玲能以某種形式潛回今生。

看到網路上好些人把這話引了去,雖也無傷大雅,但畢竟不是原文,怕自己成了以訛傳訛的訛頭(蔣曉雲語),特此說明一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