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2012

使用資料,請註明出處

剛剛搜尋張愛玲的資料,無意中搜到篇文章:張愛玲給我們的永遠安慰,進去後從標題就讓我很有似曾相識之感,再往下看,差點兒沒昏倒,差不多把我的《張愛玲二三事》整個網站的文都搬過去了,真叫作”整碗捧去”。

張愛玲的資料我是很樂意分享,但這個網站連我個人的感想和抄錄下來的句子都copy過去。很可能對方以為張愛玲是公共財產,都是抄來抄去的,但我網站中,無論是張愛玲的生平或她書中的句子,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打上來的,怎麼可以這麼大辣辣搬過去,連聲招呼都不打,也不作個連結?

本想給他留個言,請他註明一下出處,結果他的留言也設定要經過他們允許才能放行,為免被過濾掉,只好把留言copy回來:



****

你好,我是張愛玲二三事的版主,搜尋張愛玲資料搜到這裡來,突然看到好熟悉的文字...

您這篇文章裡有很大部分的文字均節錄自我網站裡的文章,從標題開始到生平介紹,甚至連張愛玲名言都全部copy過來。可能您以為是網路上抄來抄去,所以未註明出處,但實則都是我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打上去的。

我很樂意分享張愛玲的資料,但希望您能註明出處:
如:

1.花魂化蝶,尋找來生-
花魂化蝶,尋找來生

2.我們知道,一個人最後的人生智慧表現在對自己墓葬的處理上。張愛玲的遺囑一如她荒涼避世的人生,只求極簡不擾人,不被人擾。
張愛玲的哀矜人生

3.其它介紹以降:
張愛玲於過世後,她的名字又一次浮出人世,而且以一種更美的姿態。

她在文學上的地位,也因蓋棺論定,而得到該有的定位。對她而言是一次沉冤得雪。

我不太願意用很多數字來述說她的生平,因為她的才與情全揉進了她的文字裡。

但這又是不得不的作法。畢竟我們倚賴慣了數字背後所呈現的某種資訊。

所以還是很不能免俗地介紹一下她的基本資料。....

直到 註:本文中所有生平記事,均根據司馬新先生《張愛玲與賴雅》一書而來。
張愛玲的生平



4. 有人冒張愛玲她的名出了書,也有人未經她同意把她的舊作公然出版,她原來是不想理會的,但因為害到平常幫她出書的出版社權益,所以她不得不公開聲明。

張愛玲她好可愛,她只說:富有幽默感如蕭伯納,大男子主義如海明威,如果也遇到她的情況,蕭伯納就不會那麼長壽,海明威的獵槍也會提前走火。這麼一句話,就把她心裡的氣給說完了。

張愛玲對於別人批評她的話,她也只說:"作家是天生給人誤解的。"

張愛玲她是英國演員嘉寶的信徒,因為嘉寶幾十年來利用化裝和演技在紐約隱居,很少被人識破。因為一生信奉"我要單獨生活"的原則。由張愛玲後來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出她的確在走嘉寶的路,只是她走得辛苦。

張愛玲她幽自己一默,以嘉寶自喻,以一幅漫畫解釋了兩人的景況。

張愛玲她說,以青草地來譬喻嘉寶,上面還要插個牌子,寫著:私家重地,請勿踐踏。

張愛玲她認為演員是非要面對觀眾不可的,但嘉寶仍然維護了自己的隱私權;作家只是透過書刊間接與讀者溝通,為什麼享受不到隱私權?
續集之自序

5.『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家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干的話。現實這樣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聽得出音樂的調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擁上來,淹沒了那點瞭解。

畫家。文人。作曲家將零星的。湊巧發現的和諧聯繫起來,造成藝術上的完整性。歷史如果過於注重藝術上的完整性,便成為小說了。…….』

『清堅決絕的宇宙觀,不論是政治上的還是哲學上的,總未免使人嫌煩。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至於我們大多數的學生,我們對於戰爭所抱的態度,可以打個譬喻,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結沒完地抱怨著,到底還是睡著了。能夠不理會的,我們一概不理會。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索日的生活典型。有時候仿佛有點反常,然而仔細分析起來,還是一貫作風。』

『到底仗打完了。乍一停,很有一點弄不慣,和平反面使人心亂,像喝醉酒似的。看見青天上的飛機,知道我們儘管仰著臉欣賞它而不至於有炸彈落在頭上,單為這一點便覺得它很可愛。冬天的樹,淒迷稀薄像淡黃的雲;自來水管子裡流出來的清水,電燈光,街頭的熱鬧,這些又是我們的了。第一,時間又是我們的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我們暫時可以活下去了,怎不叫人歡喜得發瘋呢?』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的櫥窗?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
燼餘錄

6.『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

『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

『正經女人雖然痛恨蕩婦,其實若有機會扮個妖婦的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一個人出名到某一個程度,就有權利胡說八道』

『事情來得太突兀了,缺乏舞台經驗的人往往來不及調整面部表情。』

『偶而天真一下還不要緊,那樣有系統地天真下去,到底不太好。』

『窮人結交富人,往往要賠本』
流言


我想,我還是把鎖右鍵的語法放上去。之前有朋友反對鎖右鍵的語法,表示鎖不住真正想破解的人。但我想,我們不能因為盜賊本事高,家裡的大門就不設鎖吧?這個網站互動機會不多,進來的人也大多是看文,加鎖應該不至影響太大...但對完全不尊重作者的人,應該也有題醒作用吧?

2012.0809

對方可能已經看見我的留言,把原文刪掉了。但為避免被誤以為是我空穴來風,我還是把他的原文放上來。他的原文及圖片及排版,我未更動半字,只將自我網站搬過去的部分以紅色字標出:


張愛玲給我們永遠的安慰

張愛玲我們永遠安慰

 花魂化蝶,尋找來生
每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生未命名
--張愛玲

 張愛玲在世時,我們沒有人能安慰她的任何事,她仙逝後,她的文章卻不時地安慰我們的心靈。

『愛玲女士的遺囑很簡單,只有兩點。

 第一、一旦棄世,所有財產將贈予宋淇先生夫婦。

 第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殯殮儀式,如在陸地,則將骨灰撒向任何廣漠無人之處……』

 我們知道,一個人最後的人生智慧表現在對自己墓葬的處理上。張愛玲的遺囑一如她荒涼避世的人生,只求極簡不擾人,不被人擾。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張瑛,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張愛玲的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中,改名愛玲。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1942年香港淪陷後輟學回到上海。這之後直到1945年的四年間,張愛玲在淪陷區的上海大放異彩,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1950年代後,張愛玲經香港輾轉到美國,1973年後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直至病逝。

生平

1920年9月30日(一說為1921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她的父母她取名叫做張煐。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1]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那裏,張愛玲四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母親黃素瓊出國留學。1928年,張家又搬回了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開始在上海白利南路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番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發生衝突後,離家出走。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2]成績優異,連獲獎學金,並有機會赴倫敦大學深造。日戰爆發後,不得不中斷學業,回滬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65室(常德公寓),與姑母為鄰。1943年,張愛玲發表幾篇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等。

1943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並於1944年8月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匿名逃亡。她與胡蘭成在1947年離婚。

1948年,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遷居到香港。到香港美國新聞處工作。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她得到了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寫作獎金。這一年她結識了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三反、五反」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1957年—1964年,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劇本。

1961年,張愛玲曾到台灣,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

1967年,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73年,定居洛杉磯。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世於洛杉磯寓所,終年75歲。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同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大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南加州大學圖書館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發現《海上花》英譯稿竟就在其中。

逸聞

張愛玲在上海時,好奇裝異服。當時在上海漫畫家文亭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 ,同時期在上海活躍的著名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的定義分別是「輯務繁忙的蘇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張愛玲的特徵則為「奇裝炫人」。

民國時期,張愛玲、蘇青、關露、 潘柳黛是蜚聲上海文壇的四大才女。同一時期,上海還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們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和彷彿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潘柳黛在《論胡蘭成論張愛玲》中,對胡蘭成說張愛玲有貴族血液(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尖刻地譏諷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自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以上海人腦筋之靈,不久將來,「貴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隨後果真有「貴族排骨麵」上市;後來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回答說:「誰是潘柳黛?我不認識。」

其它介紹:

張愛玲於過世後,她的名字又一次浮出人世,而且以一種更美的姿態。

 她在文學上的地位,也因蓋棺論定,而得到該有的定位。對她而言是一次沉冤得雪。

 我不太願意用很多數字來述說她的生平,因為她的才與情全揉進了她的文字裡。

 但這又是不得不的作法。畢竟我們倚賴慣了數字背後所呈現的某種資訊。

 所以還是很不能免俗地介紹一下她的基本資料。

張愛玲生平簡介:

• 原名張煐,因母親在入學時給她起了英文名Eileen,後來便以此音譯為愛玲。

• 出生於1920年 9月10 日生於上海。(另有一說是9月30日)

• 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學名張愛玲。母親赴法國 。

• 1937年,從初秋至春節前,被父親囚禁。

• 1938年逃出父親家,向母親與姑姑求助。

• 1939年考取倫敦大學,但因戰爭轉入香港大學文學專業

• 1941年香港淪陷,停戰曾當臨時看護

• 1942年回上海,開始寫作生涯,並為英文雜誌《二十世紀》撰文。

• 1944發表短篇小說集《傳奇》,同年與胡蘭成結婚。

• 1945年抗戰勝利,送胡蘭成逃亡至溫州。此時正值她的創作高峰。

• 1947年與胡蘭成分手。

• 1950-51以梁京筆名發表《十八春》及《小艾》。

• 1952年從上海至香港,任美國駐香港新聞處翻譯 ,認識了宋淇、鄺文美夫婦,成終生摯友。

• 1955年遠赴美國.

• 1956年8月18日,和浦德南賴雅在紐約結婚。

• 1957年夏志清作《張愛玲論》在台北文學雜誌發表,首次肯定張愛玲在小說史上的重要性。

• 1959年開始為香港電懋公司寫電影劇本謀生。

• 1961年訪問台灣。

• 1968年皇冠再版《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秧歌》,張愛玲的聲名於台灣東山再起。

• 1994年得中國時報特別成就獎。

• 1995年9月初在洛杉磯西木區謝世,享年七十四。

註:本文中所有生平記事,均根據司馬新先生《張愛玲與賴雅》一書而來。

 有人冒張愛玲她的名出了書,也有人未經她同意把她的舊作公然出版,她原來是不想理會的,但因為害到平常幫她出書的出版社權益,所以她不得不公開聲明。

 張愛玲她好可愛,她只說:富有幽默感如蕭伯納,大男子主義如海明威,如果也遇到她的情況,蕭伯納就不會那麼長壽,海明威的獵槍也會提前走火。這麼一句話,就把她心裡的氣說完了。

 張愛玲對於別人批評她的話,她也只說:"作家是天生人誤解的。"

 張愛玲她是英國演員嘉寶的信徒,因為嘉寶幾十年來利用化裝和演技在紐約隱居,很少被人識破。因為一生信奉"我要單獨生活"的原則。由張愛玲後來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出她的確在走嘉寶的路,只是她走得辛苦。

 張愛玲她幽自己一默,以嘉寶自喻,以一幅漫畫解釋了兩人的景況。

 張愛玲她說,以青草地來譬喻嘉寶,上面還要插個牌子,寫著:私家重地,請勿踐踏。

 張愛玲她認為演員是非要面對觀眾不可的,但嘉寶仍然維護了自己的隱私權;作家只是透過書刊間接與讀者溝通,為什麼享受不到隱私權?

 『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家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干的話。現實這樣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聽得出音樂的調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擁上來,淹沒了那點瞭解。

畫家。文人。作曲家將零星的。湊巧發現的和諧聯繫起來,造成藝術上的完整性。歷史如果過於注重藝術上的完整性,便成為小說了。…….』

 『清堅決絕的宇宙觀,不論是政治上的還是哲學上的,總未免使人嫌煩。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至於我們大多數的學生,我們對於戰爭所抱的態度,可以打個譬喻,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結沒完地抱怨著,到底還是睡著了。能夠不理會的,我們一概不理會。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索日的生活典型。有時候仿佛有點反常,然而仔細分析起來,還是一貫作風。』

 『到底仗打完了。乍一停,很有一點弄不慣,和平反面使人心亂,像喝醉酒似的。看見青天上的飛機,知道我們儘管仰著臉欣賞它而不至於有炸彈落在頭上,單為這一點便覺得它很可愛。冬天的樹,淒迷稀薄像淡黃的雲;自來水管子裡流出來的清水,電燈光,街頭的熱鬧,這些又是我們的了。第一,時間又是我們的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我們暫時可以活下去了,怎不叫人歡喜得發瘋呢?』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的櫥窗?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

 『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

 『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

 『正經女人雖然痛恨蕩婦,其實若有機會扮個妖婦的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一個人出名到某一個程度,就有權利胡說八道』

 『事情來得太突兀了,缺乏舞台經驗的人往往來不及調整面部表情。』

 『偶而天真一下還不要緊,那樣有系統地天真下去,到底不太好。』

 『窮人結交富人,往往要賠本』

 花魂化蝶,尋找來生

 每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生

 --張愛玲



4 comments:

flower said...

那位版主好像已經六十幾歲了?>”<

flower said...

念在版主年事已高,我就只寫在這裡,自己部落格和臉書就不公佈了。

Coffee said...

記得我也很喜歡游走部落間看關於張愛玲的貼文,有些寫了幾個字的,有些長篇却不動人,而當發現了你的「張愛玲二三事」,我就不想再繼續找了,因為在這裡,我找到了。

flower said...

謝謝Coffee這麼說,真是鼓勵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