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2017

相見歡不歡?--談張愛玲《相見歡》

去年夏天相識的友人,今夏又來,約在植物園的餐廳喝咖啡,燦燦的陽光下聽她說著去年的話題,同樣的人物,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衝突與應對,同樣的沮喪與抱怨。該停頓的地方仍然停頓,該悵然問話時依然悵然...同行的另位友人像完全沒聽過似地熱情回應著,而我,則幾度悄悄打起呵欠。

想起張愛玲的《相見歡》,荀太太向伍太太說著幾個月前才說過的被一小兵釘梢的往事,一個忘了說過,一個忘了聽過,同樣情節再上演一次,不耐煩地依舊不耐煩,忍不住要唸叨的還是要唸叨,害得一旁苑梅『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恨不得大叫一聲,又差點兒笑出聲來』,看兩位老太太忘得那麼徹底,不指望她們想起來,只好寄望另一位聽眾荀先生能記得這已說過的話題。聽自己妻子念念不忘年輕時被人釘梢的往事,會是怎樣的心情?張愛玲給予一個意味深長的答案:荀先生『面色有點不可測,有一點強烈的表情,而眼神不集中....他彆著的一口氣終於放了出來,打了個深長的呵欠,因為剛才是他太太說話,沒關係。』

我個人認為這一段是《相見歡》的「重頭戲」,但有批評者指為贅言,應該刪去。近來還看到顏擇雅女士寫的文(關於聽故事的故事),她認為《相見歡》是後設小說,是張愛玲的「夾縫文章」,意在探討小說的形式、寫作與閱讀。...雖然我也是挺祖師奶奶的,但對顏女士的說法,覺得很牽強。張愛玲自己在《惘然記》的自序裡提到,《色戒》、《相見歡》、《浮花浪蕊》是她『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三十年),以張愛玲的性格而言,她是不會為了譏諷讀者"看不懂"而花三十年時間去安排這種伏筆,她沒有這種心機。張愛玲在《表姨細姨及其他》回覆林佩芬女士的批評,完全不見她有任何"後設"的動機,所以顏女士的解讀,顯得太過強制了。

黃錦樹也對顏擇雅的文章提出反面的看法(失落的震動),只是黃錦樹也認為《相見歡》最後這段可以刪去,這頗令我意外,難道真的是我太偏坦張愛玲嗎?

相對於張愛玲早年的濃彩重墨,好比《第一爐香》、好比《金鎖記》,《相見歡》實屬輕描淡寫,但在輕描淡寫中,卻又細緻地舖陳了每個人物內心的掙扎與渴望。張愛玲說他們心中都有一座小火山,的確是,她在筆下讓這幾座小火山冒冒煙。

故事中的細節太多,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比較、疼惜、了解,窮親戚與闊親戚往來互動的尷尬,伍家母女有名無實的婚姻狀態,荀家夫婦的同床異夢;空有一肚子學貫中西才學的伍太太,在丈夫眼中卻是不擅家務不會應酬的醜太太;而漂亮的荀太太,能作酒席菜,卻聽不懂丈夫的笑話,年輕時的照片被丈夫弄丟了,紀念青春貌美年華的方式,唯有一再唸叨著曾被一個小兵釘梢;所有人物內在宇宙的荒涼,只能在無關痛癢的話題上「輕描淡寫」。

寫心理是張愛玲的擅長,我就不再多描敍。回到《相見歡》 的最後一段,苑梅聽到荀太太和伍太太再次聊到小兵釘梢的事而大吃一驚,一個忘了說過,一個忘了聽過,一模一樣的情節再上演一回。以張愛玲的精心,難道她只為了強調老人健忘?或如顏擇雅女士所說,是在指責讀者的"不用功"別忘了張愛玲除了擅長心理描敍外,她更擅長以蒼涼華麗的末世視野來鳥瞰戰亂時期的人間男女。

張愛玲這麼描述著這個場景:『不知怎麼,頭頂上出空了,客廳這一角落倒反而地方小了些,像居高臨下的取景。燈下還是他們四個人各坐原處,全都抱著胳膊,久坐有點春寒。』,久坐二字說出這四人又像之前一樣,沒話找話聊,聊了長長的一天了。雖然時間改變了,但空間仍然一樣,他們共同的話題仍然停留在過去,而談資已經用盡,只好再重複...一個忘了說過,一個忘了聽過,只是為了維持相見歡的氣氛。

苑梅說:『她們倆是無望了』,是指她們沒有想起這話題已重複的希望,而非人生無望。她寄望荀先生能記得,但荀先生『面色不可測,有一個強烈的表情,而眼神不集中』。

『張是處理詭異效果的能手,她筆下的越是看來家常熟悉的事物,越是產生聳然失常的感覺,鄉愁的極致,赫然可以是意義黑洞的所在。』(王德威語)

此處因為苑梅的驚嚇,使得『一個忘了說過,一個忘了聽過』的情境透著詭異,而張愛玲為什麼要把讀者或說把苑梅拉到高處『居高臨下』來看此景呢?

這是張愛玲式的重複與迴旋,這故事的時空背景是剛剛抗戰結束的上海,苑梅與丈夫新婚而異地,她才中學畢業,大抵才十八九歲,對人生許多人情世故都尚未懂得;而荀太太和伍太太在她面前上演了她的未來:她與新婚夫婿若能久別重逢,她便成了荀太太;丈夫若有童話中的公主愛上他,移情別戀,那麼她就成了伍太太。事實上我們都知,抗戰後沒隔幾年,鐵幕就拉上了,苑梅與新婚夫婿,註定了政治地緣的分離...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許多戰亂離散的重聚中,這個居高臨下看到的場景,若是跳接上白先勇的《遊園驚夢》,是不是能喚起讀者的些微"震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