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005

續集之自序

隨手翻翻張愛玲的"續集",這書收錄了她離開中國後,在海外發表的一些文章。
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些,也經過人世的風霜,她變得幽默了。很可愛。 

有人冒她的名出了書,也有人未經她同意把她的舊作公然出版,她原來是不想理會的,但因為害到平常幫她出書的出版社權益,所以她不得不公開聲明。 她好可愛,她只說:富有幽默感如蕭伯納,大男子主義如海明威,如果也遇到她的情況,蕭伯納就不會那麼長壽,海明威的獵槍也會提前走火。這麼一句話,就把她心裡的氣給說完了。

1/02/2005

燼餘錄(二)

"燼餘錄"發表於1944年,張愛玲24歲時。戰爭的發生,又遠在她更年輕的時候。(當然,年輕不能是藉口,批判她的人,可能會拿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例子來要求她。) 

文中她提到幾次"不相干"的字眼:
戰爭給她的印象,只留下一些不相干的事;
她希望歷史家或文學家,多說些"不相干"的事;
她覺人生的"生趣",盡在這些"不相干"的事宜裡。 

當大時代大環境處於驚心動魄的動蕩時,小男小女的生生死死,愛愛戀戀變成一瞥即逝的影子,全無重量。但沒有重量,不等於它沒有發生。當大家都在歌誦?頭顱灑熱血的烈士時,誰在乎戰爭中受驚嚇的女學生? 與戰爭"不相干"的人事物,仍在發生。 張愛玲只是選擇記錄這些"不相干",這些小老百姓的生命"生趣", 國仇家恨,讓歷史去說吧。